2016元旦,时针定格凌晨4点,路上寒风呼啸。
送完最后一批参加跨活动的乘客,专车司机晶(化名)拖着疲惫的身终于躺在了自己的床上。看着手机司机端显示的近1500元收入,已经差多开了20小时的他略有了一丝暖意。“这会不是最后疯狂”?在又一年末年初“补贴”高峰之际,李晶却对自己的未来。
疯狂 补贴丰厚,一星期赚5000元
时针倒拨回2014年9月。
这是中国专车行业刚刚起步的阶段,包括滴滴、快车、优步、易到在内的多家公司在随后一年时间里角力的结果,就是让乘客成为这场“烧钱大战”中最大的受益者。当然,也少不了赚得盆满钵满的第一批专车司机。
“当初开一两天就有(补贴),现在可能要开一星期。我虽然错过了专车行业最赚钱的时间段,但现在每天有这样的高额补贴,收入还是不错,就是不知道能持续多久,这是不是专车行业最后的疯狂?”李晶从去年3月开始加入专车行当,在前辈张逗(化名)的介绍下,他把自己家用的大众高尔夫在各个专车平台都进行了注册,而李晶口中的高额补贴,则是滴滴、优步等几家公司在2015年底推出的各种奖励活动。
“有的公司推出什么第三单开始奖励50元、55元、60元……这是叠加的方式,有的则推出‘宗师’、‘武林高手’、‘逍遥游侠’之类的角色划分,按照等级进行奖励补贴。”李晶说,自己之前也就平时开开,算是兼职,一个星期能赚个1000元,最近奖励突然高了,自己请假开车,一个星期的收入,去掉油费,大概有5000元左右,基本能抵得上自己大半个月的工资。
而之前介绍李晶加入专车的张逗,则无疑是上海滩最早一批吃螃蟹的司机。目前的高额奖励勾起了些许回忆,“最近看起来收入算不错,但是和当初刚开始的‘烧钱大战’相比,还是有许多差距。之前,用‘一夜暴富’形容并不为过,当然这一年来,几家公司也是有过低潮期,许多像我这样的第一批司机都不开了,至于未来会如何发展,这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吧?”
谈起当初开专车的感受,张逗的表情有些复杂:一方面,他认为自己就像一颗棋子,任由各家公司设定游戏规则“摆布”;另一方面,开专车如果卖力点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,个人自由的时间也多。
拼命 每天干十几个小时,车上放睡袋
相比李晶和张逗这一类本地司机的挥洒自如,董世(化名)这样的外来客明显感受到生存的压力,不过,目前在上海的颠簸依旧比原先在老家的日子好上不少。
董世刚过40岁,来自中部三线城市,原本在家做点小买卖,一年的收入在4万元左右,除掉开销基本没有什么存款。
去年年中,他听几个回家探亲的老乡第一次谈起了专车,想给家人更好生活的董世动了心思。简单地收拾了下行李,买上一张火车票,董世来到了上海,在老乡的介绍下,经过几周的等待,他终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“专车”。
按照与租赁公司的协议,董世以每月7000元的价格租到了一辆荣威500混动汽车,7000元里不包括油费,但是固定的保养保险以及“出事”之后的罚款,租赁公司都会负责。
“你要知道7000元的价格相比去年前几个月已经下降了不少,当时生意好补贴高的时候,借一辆车的月租金甚至开到上万元,而且还要等上很长的时间。”董世说,在经过了简单的培训之后,自己慢慢学着上路,几个月下来,从一开始对上海两眼一抹黑到现在基本了然于胸,“开了一段时间也算摸出来点门道,早上居民区,晚上商务楼,不要去挑客……”
董世告诉青年报记者,像他这样的外来司机在上海有不少,许多人都是抱着拼两年再回家的心态在开车,“我还不算拼的,基本上每天就开14个小时就回去休息了,但是我有不少朋友,由于要省房租,把房子租在很远的郊区,车上再放一个睡袋,晚上如果实在做得晚了,车子酒店门口停好,拿起睡袋就睡,有了单子就跑,就不回去了。”
董世说,除去7000元的租金,自己每月基本上能赚8000元,如果奖励高的话,还能再多点,这样的收入已经让自己笑得合不拢嘴。“在老家赚不到钱,在上海除了累点其他倒没什么,我想再拼个一两年应该能存下不少钱,以后回去的话日子也会好过点。”
怨言 很多车主讨厌乘客“命令”自己
与传统的出租车相比,专车服务无疑是其快速占领市场的一大卖点,开关车门、提供饮用水等等……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快速聚焦着消费者。
然而,对于不少专车司机来说,这一系列强制措施,无疑是把双刃剑。
全职开车的董世告诉青年报记者,滴滴公司在服务规范里有许多要求,一旦达不到被乘客投诉奖励就会扣除,次数多了账户使用还会出现问题。相对来说,优步略微人性化一点,只要评分不是太低,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。“像我们这种做全职的,一般都希望评分高一点,乘客下车前我们也会打招呼,希望能给五星,有的时候碰到刁难一点的乘客,只能忍气吞声,说没有怨气肯定是假的,我现在就希望平台碰见与乘客的纠纷不要一刀切,不要最终处罚都落在司机身上,能有一个公平的判断标准。”
相比董世的委屈,兼职开车的李晶则对各家公司一系列规范有着自己的理解,“像我这种兼职的,平时也就赚点油费,顺路带个人。但有的乘客上来感觉架子很大,用命令的口吻来指挥你,而且会把车子弄得很脏,碰到这样的乘客我都会不客气的,直接要求他们下车。当然,大部分乘客的素质还都不错。我们有时也会聊聊天,这其实也是扩展自己社交圈的一种方式。”
市民“红叶”曾多次坐过专车,也持相类似的看法。她告诉青年报记者,现在许多平台的补贴力度都很大,像滴滴8元起步费,优步也经常搞活动,固定点叫车都是10元以内,让乘客得了不少实惠。“我其实也知道很多私家车在开,但是我对司机都很客气也很有礼貌,这事本来就是一件双赢的事情,没必要摆谱。除非是坐高级车,否则开不开门、有没有水,真的没关系,你说对吧?当然,司机之中也有良莠不齐的情况,有的也会带你绕路,碰到这种情况我还是会坚决投诉。至于安全问题,我有所担忧,但有的时候打不到车,我又很急,也是没办法下的选择。”
[心声]
即便背靠租赁公司 多少还是有点担心
专车合法不合法,是这个行业始终关注但又被避及的一个话题;抓与被抓,也是专车司机群体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讨论的热点。
2015年10月10日,交通部公布 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意味着专车这一身份被正式定义进入倒计时,而在2014年9月到2015年10月这段时间里,每一名专车司机的内心都是惶恐与担忧并存。
2015年10月8日,上海市交通委已给滴滴快的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,这是专车平台在国内的首张牌照,提出了政府管平台,平台管车,符合标准的私家车也可以接入的“上海模式”。交通部随后发布的意见稿中网约车须为运营性质,而迟迟没有出台的“专车新政”,似乎也卡在了这一道关口。
“租赁公司和我们说只要是Y牌(租赁牌照)就没什么问题,但是我们多少还是有所担心:是说还需要营运证吗?现在专车到底算不算合法?上海不是给滴滴发了第一块牌照吗,现在好像提这个事情的人都没有了。”董世代表了大部分签约司机的想法,但背靠着租赁公司,多少有点底气。
相比董世,李晶这种开着私家车,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司机,更加多了一层不安与彷徨,“我们肯定怕啊,被抓就是罚款一万多元,还要扣证扣车,开车的时候最怕警灯在前面转阿转,虽然有的时候乘客也蛮理解和配合,被问到了会帮个忙,但是说到底,心里还是希望有一个明确说法,要不就可以接入定个标准,要不就不行。”
目前,仅滴滴一家在上海就有15万以上的注册司机,不管是全职还是兼职的这一庞大群体,依旧彷徨地行驶在申城的大街小巷。
标准尚未落地的专车,是回归理性还是继续疯狂,仍是个未知数。
发表评论
Copyright © 2006-2019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 All Rights Reserved